面对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衡水市创新脱贫路径,变输血为造血,走产业化脱贫之路。通过产业化项目入户工程,因地因村因户制宜,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配置,实施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突出精准脱贫主线,去年以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进行了“回头看”,共识别出贫困人口24.6万人,其中扶贫对象17.86万人,将项目内容、资金额度等直接下到扶贫重点村。如今每个贫困户手中都有一张资金项目登记卡,上面清晰地标明贫困户帮扶项目、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等内容。 项目入户首先要有产业。我市特色的“菜”“牛”“禽”三大扶贫产业链条,技术易学,群众认可度、参与度高。为此,在扶贫重点村布点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扶持贫困地区新增建设项目用地指标、金融扶贫“产业贷”等政策,支持蒙牛集团、饶阳新发地等30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种养基地规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增强对贫困人口的带动力。目前已在贫困村种植设施蔬菜31万亩,建扶贫养殖基地105家,惠及贫困户12.92万户。 运用改革的思路引导贫困户用土地和劳动力,组建各类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时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发展扶贫主导产业。以金融为杠杆,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项目建设。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村146个,支持农户自立服务社发展,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1.8亿元。目前,扶贫重点村流转土地25万亩,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516个,入社贫困户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探索到户资金“两权”分离,变资金到户为资本到户,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到扶贫项目中来,扶贫资金所有权属贫困户,使用权属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扶贫资金不低于10%的比例发放股金红利,目前,全市扶贫资金入股的贫困户达到3.49万户。在武强县腾博牧业有限公司,牧场700多头奶牛有一半是贫困户入股的股份制奶牛,涉及贫困户714户,扶贫资金打捆使用,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 在去年全市10万人脱贫出列的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脱贫13万人的目标,让每个贫困户都有具体可操作的产业项目,将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纳入进来,争取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