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东径115°11′-116°34′,北纬37°03′-38°23′之间,东与山东省德州毗邻,南、西、北分别与本省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市接壤。全市南北长125.25公里,东西宽98.13公里,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
1949年以原冀南、冀中两行政区域的部分县为行政区域设置衡水专署,1952年撤销,1962年7月国家为集中扶贫由11个贫困县组成衡水专区,1970年改称衡水地区,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全市辖桃城区,冀州区、深州市和枣强、武邑、武强、饶阳、安平、故城、景县、阜城8县以及工业新区、滨湖新区,共11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4994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2.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69.3万人,占总人口的81.6%.

衡水市地势平坦而低洼,海拔高度14-28.5米(黄海高程),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境内有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滏阳新河、卫运河等5条行洪河道,滏东排河、清凉江、索泸河、江江河等4条排沥河流。潴龙河千里堤、滹沱河北大堤、卫运河左堤为国家一级确保堤防。市内交通方便,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主要有横穿全市东西的石德铁路、石黄高速公路、307国道和贯穿全市南北的京九铁路及大广高速,106国道。北距北京248公里、天津230公里,西接石家庄110公里,东联济南150公里,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被经济学家公认为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字交叉处”。正在修建的邯黄铁路、石济客专,将进一步打通衡水的出海通道,综合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
全市现有农业可用土地1100多万亩,人均2.5亩,耕地850万亩,人均1.87亩,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光热资源充沛,属东亚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雨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4.8mm,其中汛期降雨量占80%左右,且年际变化较大。异常气候主要有干热风、冰雹和早霜冻。水资源匮乏,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6.12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8亿立方米(包括引黄和石津渠引水)。人均水资源量为148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平的7%,占全省人均水平的48%,属严重缺水地区。
衡水市农业历史悠久,农产品品种较多。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大豆为主,小杂粮品种齐全;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芝麻、药材为主,是河北省主要产棉区和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果品以梨、苹果、桃、枣、杏为主,“深州蜜桃”闻名遐迩;畜牧业以饲养猪、鸡、牛、羊为主。









建国初期,衡水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为了摆脱贫困,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特别是最近10年,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总产稳定在70亿斤以上,成为冀东南的大粮仓;棉花年产量保持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水平;油料产量也在全省位居前列,衡水已成为河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农村工作的部署,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动实施“绿色崛起、生态振兴”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法人农业、规模农业、科技农业为切入点,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推动农业升级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