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通告

搜索:

衡水市2017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

时间:2017年03月24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hao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衡水市2017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衡政办字〔2017〕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工业新区、滨湖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衡水市2017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10日
 

衡水市2017年造林绿化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7年造林绿化工作,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守生态、发展和民生三条底线,围绕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施绿色崛起、生态振兴战略,深化提升“一人一亩林”绿化生态工程。以生态增量、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林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开创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其中,春季7万亩,秋冬季8万亩。
  (一)林业园区建设8.5万亩。

  (二)绿美廊道建设3万亩。

  (三)环湖环城绿化1.5万亩。

  (四)乡镇村庄绿化1万亩。

  (五)农田林网建设1万亩。

  三、重点工程

  (一)林业园区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参照现代农业园区开发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生产+销售+科技”的规模化现代林业园区,全力推动武邑武罗、饶阳冠志、阜城漫河等林业园区提档升级。各县(市、区)在打造1个万亩林业园区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3个以上千亩现代林业示范园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标准化经济林园区和优质苗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经营、园区管理的科技示范作用,加快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各县(市、区)分别打造1个以上标准化经济林园区和优质苗圃基地,以点带面发展建设一批精品名特优现代果园、高效花木种植基地。推动林业园区由生产型向生态型、观光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粮、林畜、林禽、林药等林下经济。环衡水湖周边区域优先发展具有生态、观光、体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城乡融合型游憩空间,打造一批精品森林公园、森林康养中心和观光采摘基地。

  (二)绿美廊道建设。按照增绿量、提档次、造精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多树种绿化、彩色绿化、立体绿化的方式,全面提升廊道绿化档次和景观效果,构建防护强、景观优、效益好的多层次生态廊道格局。坚持一路一景、一路一品的原则,按照宽林带、厚绿量、多树种、大苗木的发展思路,建设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精品林荫大道、彩色大道和花园大道。高标准规划实施前进大街北出口(北外环至衡井路段)、国道106衡水湖段改线、大广高速衡水湖连接线等新建道路的绿化工程。高标准实施中湖大道桃城区段等“一湖三区”重要路网、水系绿化美化工程和交通枢纽、进出口等重要节点景观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提升大广高速、邢衡高速、石黄高速、清凉江等主干廊道的绿化美化成果,通过填空档、补断带、提质量的发展方式,打造多样化、立体化、彩色化的绿美廊道主干网络。做好南水北调地表水厂绿化和植被恢复,全面完成石津干渠、军齐干渠等输水明渠沿岸绿化。 

  (三)环湖环城绿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的发展理念,以衡水湖为中心,大力推进环湖、环城区域绿化。围绕“一湖一带”生态建设,以环衡水湖造林100平方公里为目标,按照国家5A级景区绿化标准,统筹实施衡水湖森林公园、马拉松赛道、环湖健步路、园博园周边、桃城区河沿镇片区和全市首届旅发大会观摩线路景观提升工程。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垂柳、刺槐、白蜡等乡土树种为主,以多种经济林、绿化苗木交叉配置,建设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百里生态绿廊”。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实施“围城增绿”工程,推进市区绿化美化香化。按照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原则,采取乔灌花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大苗木点缀等措施,广泛应用白皮松、黑松、栾树、月季、海棠、碧桃等园林树种花卉,打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精品景观。重点实施市植物园、宝云公园等城市绿地建设,实施京衡大街等市区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城郊拆迁腾退地、闲置地、边角地,打造微型绿地、带状公园和防护林带,构建绿园点缀、绿带绕城、绿道纵横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各县城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城区绿量,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乡镇村庄绿化。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大力实施绿美乡村攻坚工程。组织群众在村庄周围、街道、庭院、房前屋后、沟渠、坑塘的宜绿化部位,采取多树种混交、多林种搭配、乔灌花立体配置等方式,营造村边森林化、村内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生态绿美乡村。有条件的村,结合发展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建设村庄游园绿地,培育发展特色庭院果品、花卉苗木产业。积极创建一批村庄绿化精品村、先进村,以多点突破促全面开花,力争全市村庄平均绿化率达到32%以上。

  (五)农田林网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多效兼顾的原则,修复农田林网防护网络,推动农田林网向小网格、窄林带、多树种、大径材转型发展,力争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按照有路有渠就有树的原则,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采取“一路两沟四行树”等绿化模式,新建以国槐、白蜡、栾树等高大乡土树种为主的混交防护林网。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实施退化农田林网提质增效工程,采取间伐、补植、套种等措施,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完善生态防护功能,构建树种丰富、质效显著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各级政府将造林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机构,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优势,切实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林业、财政、交通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的工作局面。

  (二)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召开造林绿化动员会、现场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道造林绿化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传播造林绿化新思路、新经验,普及林业科技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组织动员人民群众投入到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的行动中来。 

  (三)创新机制、转型发展。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见》,以入股、租赁、调换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创新林业产权、经营、投入机制,大力推广大户承包、企业投资、合作经营等模式,充分激活造林绿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全力争取地下水压采造林、国家储备林、碳汇造林等项目。市、县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造林工程进行奖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撬动林业企业、合作社、大户等投资造林绿化,构建政府资金为先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群众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保障机制。 

  (四)科学规划、加强监管。统筹城乡造林绿化发展,按照合理布局、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编制造林绿化作业设计。大力推行公司化、专业队造林,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把整地、苗木、运输、栽植、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栽一棵活一棵、种一片成一片,力争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完善林木管护机制,以新植幼树为重点,落实浇水、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和防火等措施。市森林公安局等执法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恶意毁林、偷盗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造林绿化成果。

  (五)科技支撑、提质增效。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引进一批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广三优栽培、设施栽植、林苗一体化等先进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苹果、梨、核桃、樱桃、银杏等优质高效林果树种,逐步降低杨树应用比例,构建高品质、多样性、高收益的林业生态格局。拓展林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森林旅游、休闲林业、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林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六)严格考核、强力督导。市政府将造林绿化作为检验县(市、区)年度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部分,同产业、城建等项目一同观摩拉练、点评打分、排名通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林业局成立造林绿化督导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一线明察暗访、精准督导、严实督查,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通报结果在市主要新闻媒体刊播,营造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浓厚氛围。